第(2/3)页 “听说你俩在公社那个大夫班学得老好了?还拿了奖状?真给咱小河沟长脸了!” 王有德勒住骡子,利落地跳下车,把烟袋锅子在鞋底上磕了磕别回腰后,然后挺直腰板,脸上放光,声音洪亮地对越聚越多的乡亲们说道。 “老少爷们儿!婶子大娘们!都静静!听我老王说两句!咱们小河生产大队派去学习的李长青同志和林晓梅同志,这次在公社的六二六赤脚医生培训班上的表现是这个!” 他翘起大拇指,“成绩拔尖,表现突出,被公社领导亲自评为优秀学员!瞧见没?这就是奖状!盖着公社革委会的大红印章呢!” 他说着,像展示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那两张卷着的、印着鲜红大印的奖状,郑重地展开。 虽然大多数村民并不识字,但那鲜红的印章、精致的印花和支书如此郑重的态度,足以说明这薄薄一张纸的分量。 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由衷的羡慕和赞叹声。 “哎呀妈呀!真是奖状!” “了不得!了不得!咱村出息人了!” 赵大山、王铁柱、孙卫东赶山小队的成员也闻讯赶来,脸上都带着淳朴欢喜的笑容。 “长青!晓梅!你们可回来了!”赵大山嗓门洪亮,上前帮着拿行李。 “你们俩真的在公社学了真本事,还拿了奖状?”王铁柱兴奋地搓着手。 孙卫东推推眼镜,严谨地问:“学习还顺利吧?” 见到这些共同创业的伙伴,李长青倍感亲切。他笑着回应:“大山叔!铁柱!卫东!回来了!学习挺顺利,多亏大家支持!” 众人刚来到焕然一新的家门前,一个爽利带着关切的女声从人群后传来:“长青!晓梅!你们可算回来了!爹娘都念叨好几天了!” 只见大嫂刘彩凤扎着围裙,双手在围裙上擦着,急匆匆的从屋里赶出来,脸上堆满了笑。 她身后,父亲李守山、母亲王桂芬和大哥李建军也满脸是笑地迎了出来。 “大哥,大嫂!爹,妈!”李长青赶紧招呼。 林晓梅也轻声问候:“叔,婶,大哥,大嫂。” 刘彩凤上前就拉住林晓梅的手,上下打量着语气热络:“哎呦,晓梅这丫头,看着更水灵了!学习累不累?快进屋歇歇,饭都快好了!” 说着,又利落地从赵大山手里接过李长青的行李,“这一路颠簸的,累坏了吧?你哥前几天还念叨,说等你们回来,得好好喝两盅!” 一家人簇拥着回到修缮一新的家中。 院子扫得干干净净,新苫的房顶厚实平整,墙面用新泥细细抹过还刷了白灰,窗户纸糊得崭新透亮。 虽然家具依旧简陋,但处处透着用心。 “这房子修得真好!大哥大嫂,爹娘,你们辛苦了!”李长青由衷赞叹。 “辛苦啥!你们学成本事回来才是大事!” 刘彩凤快人快语,一边招呼大家进屋,一边说,“你哥和爹可是把你这草图当圣旨了,天天都在琢磨,生怕弄不好!” 李建军憨厚地笑笑:“结实着呢,这回冬天指定不冷了。” 母亲王桂芬拉着林晓梅的手,眼角湿润:“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看着没瘦……” 晚饭时,饭桌上明显比往日丰盛。 除了常吃的咸菜糊糊和贴饼子,还多了一盘金黄的炒鸡蛋,一碗滴了香油的咸菜丝,甚至还有一小碟腊肉炒山野菜。 这在一九七一年的农村,已是待客的最高规格,显示出家庭经济因之前山货收入确有改善,也饱含着一家人团圆的喜悦。 刘彩凤一边给大家盛饭,一边说:“长青,晓梅,你们不知道,你们在公社学习这阵子,咱家这房子,多亏了支书关照,批了木料,你哥和爹起早贪黑的干活,大山叔、铁柱、卫东他们也没少来帮忙搭把手,这才赶在你们回来前拾掇利索。” 李长青心中感动,连忙说:“谢谢大哥,谢谢爹,也谢谢大山叔你们!这份情我记心里了。” “客气啥,都是应该的!”赵大山摆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