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以为苏允是因为州县上来,被汴京本地的子弟给鄙视了,这种事情也不少,每年都有州县来的学生与汴京土著学生骂架或者打架的。 苏允也不解释,笑道:“麻烦李先生了。” 李亮摆手,在桌子上寻了一会,拿出一本册子递给了苏允,笑道:“来,这个你拿着。” 苏允接过一看,封面上写的是太学规三字,心想大约是太学的校规之内,但是翻开一看,却是一份关于太学生学分的讲解。 苏允顿时有些诧异:宋朝有所谓学分? 这尼玛也太超前了。 苏允仔细看了一下里面的细则,果然是学分。 之前说了,太学里面有外舍内舍上舍,都得成绩好才能够一步一步升上去的,而这成绩便是学分。 学分自然是要通过考试的,这考试也有区别,一种是私试,乃是太学内部的考试,一种是公试,却是礼部官员主持的。 而这两种考试都会决定你能否升舍,少一样都不行。 大约有点后世的日常分以及考试分的意思。 苏允快速的翻了一遍,这太学的积分制度比较复杂,是一种复合型的积分制。 整个积分体系由月考(即私试)学分、季度校定、年度校定、年考(公试或上舍试)学分构成。 而不同的积分情况,决定了学生不同的出路:或直接升舍,或允许补考升舍,或留级,或退学。 是的,积分若是不够,是要留级退学的。这学分有点复杂,一时半会也看不完,苏允便收了起来。 这会李亮将一份课程表给到苏允,笑道:“这里有一份,你抄一下吧,这个我也得留着呢。” 苏允赶紧抄了下来,抄的同时也知道了自己要上什么课程了。 这上面的主要课程有经义课、策论课、诗赋课,还有法学课,甚至还有体育课,也就是射箭。 课程排得不算很紧,但也并不轻松,至少要天天往外跑是不可能的。 若是加上要备考月试、季试、年试等考试,这朝廷每年的这么多钱,也不是那么好拿的。 从熙宁年间起,这太学生包括外舍生的食宿全部都有朝廷补贴,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全面的制度收紧,苏允所看的那份太学规上面的日期便是熙宁二年。 苏允点点头,这般看来,这太学的教学质量应该会挺不错的。 想来也是应当如此,听说这太学的学官都是饱学鸿儒,甚至有朝廷的官员乃至于翰林学士有时候都被请来这边讲学。 有些时候还有一些学派也会来太学传学,比如之前的王安石,便曾来这边讲过他的新学。 “嗯?李先生,这里写的经义斋是什么意思,难道还有别的斋?” 苏允指了一下课程表上所写:经义斋外舍叁拾捌斋。 李亮笑道:“太学有“经义”“治事”两斋。 你所在的经义斋主修经史与学术,所收学生须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 至于治事斋的学生则主修实务,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 这一分斋教学法是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安定先生在湖州州学当教授时创设的。 庆历年间,仁祖诏令将其引入太学,这才有你看到的经义以及治事两斋。” 苏允感觉大开眼界,不走进太学,还真不知道大宋朝的教育竟是这般先进。 第(2/3)页